【资料图】
投资要点
事件:公司发布2022 年年报,全年实现营收363.04 亿元,同比增加114.8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5.09 亿元,同比增加20.76%,扣非后归母净利润26.95 亿元,同比增加5.81%。2022Q4 实现营收120.21 亿元、归母净利润8.43 亿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5.18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20.48%、22.24%、24.27%。
动力储能电池增速领先行业,积极开拓海内外新客户。2022 年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合计260.94GWh,同比增长86%,公司2022 年装机量达到6.33GWh,同比增长182.6%,远高于行业增速,市占率2.4%,排名第五。2022 年中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达到122GWh,同比增速达177%,公司出货约9GWh,增速800%,远高于行业增速。2022 年,公司动力储能电池实现收入276.83 亿元,同比增速达到176.63%。公司已与多家知名企业达成合作,其中动力客户包括德国宝马、博世、捷豹路虎、广汽和小鹏等,储能客户包括固德威、Powin、威胜能源等全球一流企业,与下游客户深度合作助力公司业绩稳步攀升。
重点发力大圆柱电池,产业化领先市场。公司是国内率先掌握大圆柱电池技术的厂商之一,在国内率先完成了大圆柱电池的布局,大圆柱电池将于2023年量产交付,将成为仅次于特斯拉的全球第二家量产大圆柱电池的厂商。公司在2022 年12 月15 日发布新一代大圆柱电池,性能方面实现能量密度350Wh/kg 和9 分钟超快充,制造方面效率提升30%,成本降低50%。大圆柱电池系统实现260Wh/kg 能量密度,通过三维立体传热,换热面积比达52.3mm2/Wh,较传统冷却提升2.7 倍,可有效解决超快充发热问题。公司已在国内外多基地进行大圆柱电池产能布局,在湖北荆门投资32 亿元的年产20GWh 乘用车大圆柱电池项目已经投产,成都、沈阳和匈牙利工厂正在建设中,公司2025 年大圆柱电池总产能超100GWh。
公司持续加码储能电池投资,LF560K 引领行业发展。公司在2022 年10 月20日发布全新一代大铁锂储能电池LF560K,具有560Ah 超大容量,单只电池可储存1.792kWh 能量,循环寿命超过12000 次。采用超大电池CTT(Cell toTWh)技术,即面向TWh 级别储能规模,可实现电芯及系统层级的成本双降,相较于传统280Ah 电池可减少电芯数量50%,同时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叠加系统级别尺寸优化,可适配行业标准集成方案,降低成本。LF560K 电池生产工厂已开工建设,在2024 年第二季度开启交付,预计2025 年公司储能电池产能将达到100GWh。同时公司投资30 亿元于湖北武汉建设储能总部及储能技术研究院,持续加码储能电池研发的投入,彰显公司对储能电池的重视。
与上游深度合作,实现锂电全产业链布局。公司通过合资合作、投资入股等形式,锁定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以及镍、钴、锂等上游材料,合作企业包括德方纳米、贝特瑞、华友钴业等公司。1)碳酸锂:公司与紫金锂业和瑞福锂业合作建设年产9 万吨锂盐项目,公司持股26%;与金昆仑锂业合作建成金纬新材料年产6000 吨电池级碳酸锂和金海锂业年产1000 吨电池级氯化锂,已于2022 年7 月试生产,公司分别持股49%和80%;持有青海柴达木兴华锂盐49%股份布局碳酸盐生产;与川能动力、蜂巢能源合资建设年产能3 万吨电池级碳酸锂和电池级氢氧化锂项目,公司持股24.50%,并享有优先采购权;2)磷酸铁锂:公司与德方纳米合资建设年产能11 万吨磷酸铁锂项目于2022 年5 月试生产,公司持股40%;3)高镍正极:公司与贝特瑞、SK on 合资建设年产5 万吨高镍正极材料项目于2022 年7 月正式量产,公司持股24%;4)负极:公司增资四川贝特瑞(年产负极10 万吨),持股比例提升至40%;5)三元前驱体:公司以18 亿元认购华友钴业定增股票,锁定高镍型三元前驱体材料及其原材料和钴资源的稳定供应;6)电解液:公司增资荆门新宙邦,持股比例提升至30%;7)隔膜:公司与恩捷股份投资52亿元设立合资公司,公司持股45%,建设年产能16 亿平米湿法基膜项目。通过布局上游企业,极大降低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保障公司供应链稳定性,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水平。
投资建议:考虑到碳酸锂持续降价和电池价格战等因素,我们下修公司23-24 年归母净利61.89/92.66 亿元(原预测70.28/98.63 亿元),预测公司25年归母净利120.18 亿元,对应4 月18 日股价估值22.4/15.0/11.6X,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产能投产进度不及预期;新能源车销量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