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千百年间乡村养出混世魔王的做法,孩子到了大地方就会不灵》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小众观察者我是县城出生长大的,父母都不是农民,但家族不少亲戚都是农民。我高中以前的生长环境和农村没什么区别。
我那个时代(60——80年代)的农民家庭,99%,对下一代孩子,没有家教这个意识。我个人总结的学名就叫:散养模式,也就是爱咋咋地。农民对自己的孩子护犊子,绝不是为了孩子好。不是利弊观,也不是是非观,而是亲疏观。因为是自己的孩子,杀人放火也要维护。没别的,就因为是自己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大部分农民的底层逻辑,都是这个亲疏思维。甚至不仅对待孩子,对待一切人际关系,农民思维,就是以自己为中心,用圆规画同心圆的方法,区别远近亲疏。后来我上了学,读书,才知道,这种东西,2500年前就已经被上升到了理论,就是亲亲相隐。也就是自己亲人犯错,包庇洗地,不仅不丢人,也不耻辱,反而是符合孔丘定义的精神文明的。
儒家那种宗族血缘崇拜的理论升华,不仅让农民不觉得包庇自己孩子犯错是耻辱,反而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也就是认亲不认理,向着‘自己人’说话,是最大的正义。
反之,我工作以后,大半辈子都接触的是城里人。我自己孩子也是生在城市接受城市的教育。中国的城市教育,是权威意志灌输的公理思维。乍看城里人讲道理,按规矩行事,其实城里孩子,往往在权威公理教育下,成为人格不健全的一根筋式巨婴。
这些城里孩子,乍看守秩序,听话,乖乖仔,其实是依托于城市中完善的司法,警察系统。说白了,就是权力意志建立了一个可供城市人温良恭俭让生活的温室。
一旦脱了了根据‘正确答案’生存发展的轨迹,接受公理思维的人,和散养模式长大的油渣子自由博弈,前者必全盘崩溃,
所以本文说的东西,其实就是农村和城市对待熊孩子的不同策略。
农村人也不是不讨厌熊孩子。农村人对付熊孩子的策略,就是你家孩子熊,我就得让自己孩子比你家更熊。
城市人的思维,要么假文明——对待熊孩子忍了,毕竟是孩子,不能一般见识。要么就是求助于警察,保安,第三者裁决系统(如看客,媒体)。
亲亲相隐是古代人类生存困难时衍生出生存策略,可以有效保护本地人的利益,到现在工业化协作社会,这种社会习惯的弊端就出现了,地方资源永远小于国家资源,国家资源永远小于世界资源,经济的发展是以资源整合为核心的,亲族虽然保护了本地人,但也限制资源获取,自然发展缓慢,这个情况全国各地普遍存在。
当今世界竞争才是主题,资源的合理整合才是关键,为什么城市可以快速发展,就是因为它整合了区域资源甚至国家资源,北京、上海、深圳为什么是全国的发展前列,因为他们都在试图整合世界资源,当然北京更偏国家资源整合,上海更偏长江流域资源整合,深圳对外做贸易,对内吸引人才,整合尖端行业。对应的,为什么东北发展困难,他们最主要原因就是核心资源都被本地人霸占,外地人来本地都被如何盘剥,人才的努力得不到对应的待遇,而且他们形成了一套人际关系网,圈子里的人鱼肉乡里,所以资本,人才,都往外流,这样的地方怎么发展的起来?
在这个认知的基础上,再看熊孩子,他就是地方亲亲相隐在族群体系内衍生的武力权威,他们威慑乡里,获取乡里利益,但这种生存模式不能有效嵌套到城市现在工业化体系之中,离开了本土基本盘,进入了大城市,他的蛮横威胁策略显得滑稽可笑,令人讨厌,不是他错了,而是环境场所变了,他被新环境淘汰了。
如果说大城市也玩亲亲相隐的模式,这个城市就会养成很多出生在城市里的熊孩子,他们从小获得城市的更多资源,养出高高在上的心态,离开了本地,他会碰到和农村熊孩子一样的结局,这样的人大家都听过,比如云南的孙小果,这些人很多,有些为害乡里,成为社会毒瘤。
如果国家的亲亲相隐模式培养出了熊孩子,他们就是现实中的纨绔子弟,富二代,星二代,官二代等等二代之中的养废了的一群人,他们享受国家资源,却成了国家一害,看看那些跑到国外的纨绔子弟。
当然也有好的,亲亲相隐成功的典型案例就是华西村,它的发展就乡里互相帮助的典型。
大众之所以讨厌熊孩子和纨绔子弟,是因为大众已经走入现代协作体系之中,认可现代社会的价值观,而这群人还活在旧时代的幻梦中,帮人寄生在国家体系的福利中,对国家发展无所作为,却学会古代权贵富绅子弟的顽劣,在社会中为害大众,所以说公平公正的法治社会是大众的需求,没办法推进法治社会,政府就得不到大众的认可,这中间的问题自然很严重。
说个别的,亲亲相隐不是我们独有,他不是儒家文化造出来的,他是社会演化的产物,孔子和儒家只是肯定了他,把他变成了文化传承。其实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这个现象,亲亲相隐就是划分出了一个个圈,从家人开始到族群的边界华人世界结束,这很正常。
现代化发展的协作体系新标准和传统亲亲相隐的旧体系之间必然有一种磨合,亲亲相隐必然向互帮互助靠拢,而发现不了自己传承的经验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人,必然会承载着两种社会意识形态衍生的冲突将持续存在,随着一代代年轻人的成长过程必然会把不适合社会的部分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标签: